2008年10月7日 星期二

攝影美學與心理因素

"視覺藝術"是用各種型態表現出來的 再用人類共同的"視覺語言"與"視覺文化"來解讀的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看,聽,聞,觸摸的訊息都是在大腦存檔之後,就成了日後比較事物的法則.視覺型態的美,來自於對生活的觸感,所以就會產生了,曲線比值線美, 長髮比短髮美......之類的感覺.看到影像我們都會先找到"中心" 即是基本的原點,若中心安定,就能讓閱讀者產生認同,倘若不安定就會在畫面中不停的找出可以接受的認同,以說明中心的型態,從陌生中尋找出相似的,是人的本質,但要能與欣賞者產生互, 就必須要有認同,要有共同的語言, 然而文化背景相似的就能立刻產生共識.

2008年1月8日 星期二

讀 卡提-布列松專輯 論真實

所謂*決定性的瞬間*一詞就是這位偉大的攝影家發明的他是新聞攝影家.是二十世新聞攝影裏的重要人物.他提到新聞報導是註記的一種।然而事實不見得有趣.觀看事實的*觀點*才重要.這一段話我相信是每一位新聞人必牢記的.
從底片到數碼।攝影依然有他的定律.這不會因時代變遷而有所改變. 攝影是最具有表達能力的媒體.只有手法的不同而已.在我看來।攝影就是畫畫.是即席速寫.全憑直覺完成.不容有所修改.若非改不可就等下一張吧.這裡的全憑直覺我相信大家都不會有任何意見.*但不容有所修改*或許有許多同好會有不同的看法.現在的許多同好說數位攝影可以改啊।可以改這裡.還可以改那裡啊.在我看來許多的修改就會影響影像自身的內涵.併且失去了他的真實性;何謂按下快門的定義呢.就是要全神貫注.並用心思考.仔細觀察注視著।然後就是看快門了.倘若每位攝影者都能做到這些.修改也就沒意義了.你說是吧
連拍।再拍.拼命拍.反正不用裝底片.不到一年半載在快門擊發數千次乃至數萬次.這是在測試相機嗎.還是真有這麼多的影像要拍呢.其實拍照就像吃東西一樣.別過量.因為每多調整一次.多拍一次出來的作品可能就是泛泛之作了.其實只要是全神貫注.相信定能降低廢片的機率了.
攝影與繪畫一樣講究構圖講究光影組合।想要有一幅精美的作品就必須堅持幾項原則.那就是單純.合諧.比例再加上克制.也只有具備這些條件।才能有好的作品的可能.
說穿了攝影是對事物的認知.並且運用個人的情感完成的.一件事物請一百位攝影者來拍.會有一百種的解釋方法.所以不能說可以這樣拍.但不能那樣拍的.最後我將布列松的公式告訴大家.各位同好有空時可以思考一番.*****決定性的瞬間+決定性的情緒=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