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4日 星期一

07年開工照





平常拍人家的,這次也成了被拍的對象,這幾張是在2007年的年初開工日於高雄法頌婚紗公司拍的,裡面有以前的拍擋,也有現在的拍擋.

2007年12月8日 星期六

APO老鏡頭之新作品





























這是高雄市的一項警方的演習,用的是70-210mm F2.8APO的老鏡頭與24-40mm並搭配在D50機身上使用,基本上除了自動對焦之外,其餘部分都是手動的,沒辦法,一切的功能都不支援機身,這次任務共拍攝了數百張作品,現提供幾張作品供大家參考,除了部分作品有剪裁,其餘的都未經修片.

2007年11月13日 星期二

十月高雄外拍(下)






這些圖片有些使用了修圖軟體Picas與尼康修圖軟體

十月高雄風景(上)






好久沒拍照了,這是在上個月於高雄與好友小J還有小丁,一起去拍攝的一些風景।

這次我選用的設備為,F2加打摩還有24-40與70-210的鏡頭,並用入射式測光表,底片是富士REAL १००

2007年9月28日 星期五

全景接圖













這是我第一次嘗試全景拍攝.所使用的器材很簡單.一台N2000 加上50mm標準鏡一個.最便宜的負片一捲.還有一支腳架।至於接圖部份就交給電腦了.
至於為什麼選用50mm標準鏡. 原因只有一個.就是他變形度最小.在接圖時不會有太大的困擾.在曝光方面.就以相同的曝光值一鏡到底.在這次的實驗中發現若要拍好全景一定要用絕對穩固的腳架.一方面是接圖問題.另一方面也是由於小光圈拍攝快門速度的限制.這次我是用中型鋁製腳架.就個人而言鋁腳不夠穩固.下次我會考慮使用重型木腳的.
對於數位後製部份我有很大的疑問.第一個是不知道在轉為數位資料後有沒有影像失真問題।再來就是能放到多大呢????????????????

2007年9月16日 星期日

另一種夜景拍法

我們一般提到*夜景*大多會想到霓虹燈光।色彩繽紛的彩色世界।但你知道嗎.夜景還有另一種拍攝方法喔.
其實真正的夜間景色是不好拍攝的।想要拍的漂亮.重複曝光或疊片的方式不可少的.
可以利用*以日作夜*的方法।說穿了就是在白天拍攝並以特別的技巧呈現出夜間的效果.方法如下:以彩色底片拍攝時使用偏光鏡並將曝光不足2檔.就能有夜景的效果了;另一個就是在使用黑白底片時使用25A紅色濾鏡並曝光不足兩檔.以造成黑暗的天空।這樣就有夜景效果了.由於是在白天拍攝.若是在拍攝範圍內有反光面或水面.效果特別好.
以上的方式是30年前普遍的運用技巧.在50.60年代的好萊屋電影中十分常見.現在就不多用了

2007年8月31日 星期五

中國製的大F








這就是中國製的大F.珠江牌S-201型單眼反光型相機.基本上機身是參考了NIKON F的外觀.鏡頭也是.而接環處是MD與PK的綜合體.亦可使用有美樂達接環的鏡頭.這台S-201是中國製的相機中唯一能更換觀景器的.產於中國四川.是七十年代的產品.1978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原第一機械工業部儀器儀表局擴大成立為國家儀器儀表工業總局。為向建國30年獻禮,組織上海,杭州,武漢,常州,蘇州,哈爾濱,江西,鄭州,長春,貴陽登第照相機生產廠和照相機部件生產廠的科技人員,成立照相機聯合設計組,參照國外七十年初,中期的先進照相機,設計開發中國新一代照相機產品。基本諸元如下:
機械橫走式焦平快門B/1-1/1000秒
閃燈最高同步1/60秒
無測光功能
有自拍器।有反光鏡預昇功能।有景身預觀功能.

基本上這台使用的鋼材比NIKON的還厚।拿在手上非常有份量.上下蓋用黃銅打造,堅固結實.還有這相機是兵工廠生產的.它的黑色塗料是軍工等級的.整體上來說稱不上美觀.但很上手.以一個攝影老手來說不用看說明書都能使用.初期產品配有58mm f/2六片四組鍍膜標准鏡頭,35mm f/3.5六片六組廣角鏡頭,以及105mm f/2.5五片四組中焦鏡頭


我手中的是58的標準鏡頭।外型與尼康的鏡頭極為類似।不同的是鏡頭上附有撥桿式的景身預觀鈕.使用上非常方便.手感也很好.對焦環轉動也非常柔順.尼阻稍比尼康的重.對焦行程很長.約有270度左右.這麼長的對焦行程可以做精密對焦।是現代自動對焦鏡頭所沒有的.但在拍攝結果上卻出乎我意料之外.發現所有的影像都偏黃.有暖色調的感覺.我想可能是早期鍍膜的關係吧.還有雖然是58的標準鏡.但全開光圈時景深都非常短淺.非常容易發生失焦的情況.光圈全開時畫面基本呈現軟調.拍人像倒是不錯.連柔焦鏡都可以免了.而光圈收縮至F8以後成像大致良好.















2007年8月30日 星期四

日本與中港台人像手法

人像攝影顧名思義就是拍人,其實拍人大家都會,拍的時間長了自然經驗多了,拍出來的效果也會比剛開始好不少。不過拿著手中的照片和各大論壇裏的攝影大蝦的作品相比,總感覺成像效果差的挺多。看其拍攝參數介紹,原來他們用的都是專業人像頭,恍惚間好像突然明白原來是手中器材不濟呀。

  如果您在國內人像攝影罎子裏諮詢如何選擇鏡頭,多數影友恐怕會想您這新推薦定焦85mm F1.4L或者85mm F1।8L,人像頭方面港臺方面和國內基本一致,而隔海相望人像攝影較為發達的日本,他們使用的器材卻和國內同行大相徑庭。上述85mm兩顆定焦頭幾乎不在他們使用之列,反到是(僅以佳能為例)24(28)-70mm F2.8L使用頻率非常高,往往達到66%,而17(16)-35mm F2.8L這顆廣角變焦頭使用頻率也達到18%,而季軍70-200 F2.8L IS的使用頻率是8%,定焦頭的使用頻率少的可憐,最高的一款只有3%.

使用頻率最高的三隻鏡頭全部變焦頭,而非國內所傳人像定焦的說法,為何國內國外有這麼大的差別呢?據資深攝影師介紹,日本對於人像作品的概念是35毫米,擴展地說是24-35毫米,為什麼?身體很重要!咱們古人雲“顏色之美不及體態之美,體態之美不及氣質之美”,當然最終階段能表現出氣質之美才是人像攝影的最佳境界,但感覺目前國內普通影友的人像創作還停留在第一階段,即顏色的表現(臉),而日本普遍在第二階段,即體態,只有一張臉的照片那是化妝品廣告,對於女性之美(男性更是光拍臉沒意思)表現,體態非常地需要!不少女性單看臉並不美,但體態很美,在這些表現中,35毫米可以說是最完美的一個焦距段。首先,35毫米近距拍攝把剛剛好的透視變形掌握得得當的話可以把女性的誘人盡極地表現;第二,35毫米可以達到廣角端最好的大光圈虛化效果,雖說35跟28,24看起來焦距差別不大,但同樣的光圈下35的背景虛化能力確實比28和24強得多而且35端很容易作出比28和24更大的光圈;第三,35端優秀的光學素質對於不論什麼題材都非常地有表現力。

其實什麼焦距段在一個優秀的專業人士手中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兩點:優秀的光學表現力和優秀的主體突出能力(主體突出最常用的手段就是焦點控制,可以理解為背景虛化),而這裏85以上拍東西太平,35可以拍得凸凹有致。

另外變焦鏡頭有個最好的特點:在拍攝一批照片的時候視角不會顯得單調;也就是說可以和模特始終保持在適合的距離(遠了不利於溝通,太近了容易造成雙方的不適應),同時可以拍出視角變化比較多的照片,那麼就非標準變焦鏡頭不可了,這也就是標準變焦使用率最高的原因。

  對於人像拍攝,鏡頭的選擇就相當於硬體的變動,變焦鏡頭靈活多變的特性使其更加適合外景拍攝,對於捕捉精彩瞬間是大有好處的。儘管選擇鏡頭對於外拍品質有很大的影像,不過對於以棚拍為主的商業攝影而言,鏡頭選擇相比布光方法則顯得微不足道了。

有什麼樣的佈光就能拍出什麼樣效果的照片,以婚紗攝影為例,大陸的婚紗攝影早已拋棄以前從蘇聯學到的真正的肖像布光,跟著臺灣的大平光走了將近二十年,人眼睛裏總有揮之不去的兩三塊方形的白內障,讓老百姓也習慣自己越白越好。

實際上即使是婚紗攝影,各個國家甚至各個攝影師的技術和風格都會不盡相同。不久之前中國一家燈具公司請了一個日本頂級的肖像攝影師來為其產品做推廣技術講座,他在上海所講述的全套日本肖像布光,雖然屬於基礎布光,但和國內的已經有很大區別了,單單是一點就可以看出,正面光沒有用柔光箱的,除了一個2।5米的燈柱外,全部是反光傘加柔光吸光板。這套布光對上海的一幫影樓肖像攝影師很有啟發。國內大多數影樓裏仍然普遍使用的拍法,幾乎全一色的柔光箱,拍出的人像幾乎全是一個樣子,完全沒有個性可言。

“三流談器材、二流談技術、一流談用腦”,希望從事攝影的專業攝影師能夠發揮自己的想像力拍出自己的特色.

新紀錄尼康NIKKOR鏡頭累計產量4000萬


日本尼康公司7月30日宣佈,其單反相機所使用的“NIKKOR”鏡頭累計生產量達到了4000萬個!該公司從1932年開始啟用這個鏡頭品牌名稱,從其發展歷史來看, ED鏡片、非球面鏡以及超聲波馬達(SWM)的應用以及VR防抖功能等新技術都是使用在“NIKKOR”鏡頭上的,除了標準的35MM規格之外,數位單反相機所使用的DX系列產品也相繼上市,兩者相加總共有52個規格之多,比起去年佳能EF系列鏡頭突破3000萬的累計產量,似乎尼康更加強勢一些,這是否也預示著數位單反將進入真正的高速普及期呢?

美國攝影家諾曼.使用變焦攝影鏡頭的10條經驗


1. 利用長焦距對焦。使用變焦鏡頭時,正確的對焦方法是先用長焦距對焦後,再選擇合適的焦距拍攝;因為在長焦距時,被攝體的影像最大而景深最小,這就方便了準確對焦。在遇到逆光或光線複雜的情形時,也有助於選擇適當的局部測光,而無需走近被攝體進行測光。在平時拍攝時,經常以一個中焦距或長焦距的變焦鏡頭為主,用最長焦距對焦和測光,鎖定曝光後再選擇理想的焦距拍攝,這樣就不必來回移動腳步。

2. 對各焦距要多作嘗試。大部分攝影愛好者雖然都極為關心變焦鏡頭的變焦倍率問題,但在具體使用時卻往往是長焦距一頭用得最多,有些甚至將其當作一個定焦遠攝鏡頭看待。其實,當你嘗試運用其他各焦距而獲得截然不同的畫面時,便會發現變焦鏡頭作為一種可變的取景工具,有著相當的潛能。

3. 熟悉變焦鏡頭的操作。早期的變焦鏡頭上,變焦和對焦是以二環分別調節的。現在大部分變焦鏡頭都已改為單環控制,其特點是通過將鏡頭前後推拉來改變焦距,左右旋轉來進行對焦。因此,對剛剛購買新鏡的攝影愛好者來說,要熟悉及牢記變焦的前後方向和對焦的左右位置,避免在精確對焦之後因變焦時微稍轉動調節環而影響清晰度。這也是很多較為“保守”的攝影家寧願使用舊式的雙環式變焦鏡頭的原因。


4. 適當運用支撐物。當運用焦距為200mm或更長焦距的變焦鏡頭時,應把鏡頭固定在三腳架等支撐物上,以保證拍攝時的穩定性。


5.選擇合適的遮光罩。變焦鏡頭比其他類型的鏡頭更容易產生光暈,因此,一個合適的遮光罩是少不了的。有時遮光罩造成的遮擋在單鏡頭反光相機的取景屏上看不出來,但是在膠片上卻顯示出來。這種情況在使用小光圈拍攝時最為明顯,往往會使遮光罩也落入景深範圍。此外,有些遮光罩在長焦距一端有效,但變焦至短焦距一端使用時,就會使照片上產生取景屏上看不出來的因遮擋而造成的暈映現象。因而,為變焦鏡頭選擇合適的遮光罩並合理使用,是至關重要的。


6. 加用增距鏡。在需要使用極長焦距的情況下,花很少的錢購買一個2倍增距鏡,便可隨意將你的70—210mm鏡頭立即變成140-420mm超望遠變焦鏡頭,一個3倍增距鏡更可達到210--630mm,使你的鏡頭馬上躋身天文望遠鏡的行列。然而,代價將是損失光圈級數和攝得照片的清晰度。例如,一個F4的變焦鏡頭加上2倍增距鏡後,光圈會損失2級而變為F8;加上3倍增距鏡後,最大光圈就變成了F11。如你所知,要發揮鏡頭的最佳解像力應當是選擇比最大光圈收小2級的光圈來拍攝。因此,當加用增距鏡時就必須考慮選用高速膠片和三腳架,同時,被攝體以靜止的為宜。


7. 慎用濾光鏡。除非確實需要,一般不要給變焦鏡頭加用濾光鏡。在海灘或咸水的環境下,確實需要一塊保護鏡。為了改變色溫,製造特殊效果,例如為了加深天空顏色和消除反光,需加用偏振鏡。除此之外,加上一些可有可無的濾光鏡,只會增加已經讓人頭痛的鏡頭內部光線反射問題。


8. 控制畫面深度。用一個變焦鏡頭在離被攝體1।5米處用60mm焦距拍攝,與在離被攝體7.5米遠處用300mm焦距拍攝,所得照片中的被攝體影像是一樣大小的,所不同的是兩張照片畫面深度不同。用60mm焦距拍攝的照片,其背景有深度和空間感;而300mm焦距拍攝的,給人的感覺是景物被壓縮了,被攝體與景物似乎被“拉近”了。


9. 保持距離,防止變形。在使用變焦鏡頭的廣角一端拍攝時,要注意與被攝體保持適當的距離,以免造成被攝體變形。須記住,拍攝時的距離是影響透視效果的主要因素,而不是焦距。


10. 控制景深的訣竅。可以做一個實驗,用同一光圈,在同一距離分別以25mm和50mm的焦距拍攝兩張照片,再將用25mm焦距所拍攝的照片放大,使畫面中被攝體影像與50mm的一張中的一樣大小。比較兩張照片的背景後就會發現,放大後照片中的背景並不像第一張照片中的那麼朦朧,實際上得到了更有用的景深。這種方法應用于定焦的廣角鏡頭時同樣有效。

選擇正確測光模式拍照


目前相機所採取的測光方式根據測光元件對攝影範圍內所測量的區域範圍不同主要包括點測光、中央部分測光、中央重點平均測光、平均測光模式、多區測光等。點測光模式:測光元件僅測量畫面中心很小的範圍。攝影時把照相機鏡頭多次 對準被攝主體的各部分,逐個測出其亮度,最後由攝影者根據測得的資料決定曝光參數。

一般來說,在這種模式下測光元件僅會測量畫面中心很小的範圍。攝影時把照相機鏡頭多次對準被攝主體的各部分,逐個測出其亮度,最後由攝影者根據測得的資料決定曝光參數。這種測光模式大多應用於拍攝者希望將拍攝主體充分表現的情況下使用。例如在光線均勻的影室內拍攝人物,許多攝影師就會使用點測光模式對人物的重點部位,如眼睛、面部或具有特點的衣服、肢體進行測光,而著重表現其具有特點的部位,以達到突出主題的藝術效果來。
中央部分測光模式:這種模式是對畫面中心處約占畫面12%的範圍進行測光。這種模式其實是對中央點測光模式的一種擴展,相機的測光元件會對畫面中心處約占畫面12%的範圍進行測光並最終進行平均加權而得出測光資料,這種測光模式非常適合各種畫面被拍攝主體在畫面中心位置或環境光線反差不大的風景照片的拍攝時使用。例如從圖3中我們可以看到,被攝的人物由於服裝和面部的色彩反差較大,而其與環境色彩的光線反差較小,拍攝者就使用了中央部分測光模式,對處於畫面中央的整個人進行測光,而避免了衣服和面部反差較大所可能造成的欠曝或過曝情況,而獲得了一張曝光正確的照片。

  中央重點平均測光模式:這種模式的測光重點放在畫面中央(約占畫面的60%), 同時兼顧畫面邊緣。它可大大減少畫面曝光不佳的現象,是目前單鏡頭反光照相 機主要的測光模式。一般來說,當使用這種模式測光時,相機會把測光重點放在畫面中央(約占畫面的60%),同時並兼顧畫面的邊緣。目前,許多單反數碼相機都會具備這種測光模式,使用這種測光模式的好處時,當畫面出現高反差或色彩迥異的情況時,相機會對多個區域進行測光,並根據拍攝者的需要強調對某個區域進行重點測光,然後進行加權平均,這樣,所獲得的圖像會很少有某個區域欠曝或過曝的問題出現,但對於一些重點主體部位,圖像卻能很清晰的進行反映,因此,非常適合於拍攝各種具有大反差光照的風景或運動照片。

平均測光模式:它測量整個畫面的平均光亮度,適合於畫面光強差別不大的情況。這種測光方式,也許是所有數碼相機中最常見的一種了,它測量整個畫面的平均光亮度,比較適合於畫面光強差別不大的情況,可以滿足大多數情況下的測光需要,但問題在於,當環境光線複雜或光線亮度反差過大時,其所獲得的測光資料,僅僅是一個平均數值而已,很容易出現圖片暗部過曝,而亮部卻欠曝的情況,例如,在上圖中,我們就可以看到,這張照片的暗部不暗,亮部不亮,會出現一種灰濛濛的感覺,使人感覺非常失敗。

  多區測光模式:它對畫面分區域由獨立的測光元件進行測光,由照相機內部的微處理器進行資料處理,求得合適的曝光量,曝光正確率高。在逆光攝影或景物反差很大時都能得到合適的曝光,而無需人工校正。這種測光方式的實質其實就是將整個畫面劃分成多個區域,然後各自使用獨立的測光元件進行測光,再由照相機內部的微處理器進行資料處理,以求得合適的曝光量的方式。

一般來說,不同廠家生產的相機所使用的模式和名稱都會有所不同,但事實上原理都是一樣的,例如,尼康在其高端數碼相機中,將這一測光模式稱之為矩陣測光,而佳能則叫做256區多區評估測光,柯尼卡美能達的則被改為蜂窩式測光等等。而無論是那種多區測光,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它們都能在逆光攝影或景物反差很大時都能得到合適的曝光,而無需人工校正,因而非常適合在各種複雜光線條件下使用。利用,圖6中,藍天與地面的反差相當大,但由於拍攝者使用了多區測光模式而設定了正確的光圈和快門組合,從而使其天空與地面的亮度都可以恰到好處的被表現出來。
  事實上,無論採用那種測光方式,都是需要根據拍攝者的實際需要來進行的。而在攝影中,無論何時,我們都應清楚的瞭解自己要拍攝的是什麼,只要抓住了自己需要拍攝的是什麼,也就是明確了所要拍攝的主體,我們的測光、構圖以及最終如何設定光圈和快門組合也就變的簡單起來了。'

  在拍攝時,無論採用那種測光方式,測光的重點都應該是被拍攝的主體。而當主體比較單一時,我們就可以使用點以及中央部分測光方式來進行測光,而如被拍攝的是一些如景物類的分散的主體時,則可以使用多區測光或平均測光連進行。
  另一方面,如果想讓測光作到相對的正確,我們也可以利用數碼相機的優勢,在一台數碼相機上使用多種測光方式對其進行測光,或利用包圍曝光的方式,對同樣的被拍攝物體進行曝光補償處理,而在最後選擇出自己最滿意的圖片來。

  總體來說,要想真正的熟練使用數碼相機的測光系統而對被攝物實現正確曝光,拍攝時就一定要多注意觀察環境光線並估算被攝物體的色調與環境的反差之間的關係,最後,在根據自己的需要,來適當調整光圈和快門,對光線進行調整,以獲得自己滿意的圖片。

底片的來歷

底片/軟片/膠片/膠捲/菲林/Film/
現代所有的軟片都是起源於1840年的卡羅攝影術(賽璐璐片基)
現存最早的照片式由法國人於1826年以瀝青作為感光材料,並曝光八小時完成
攝影術的公開面世於1839年8月9日的巴黎(銀版攝影術)
1851年濕版攝影術誕生
1873年膠質乾式軟片誕生 且能裝置軟片的相機誕生
底片是由滷化銀及增感色素混合後,塗於玻璃或膠片或紙上作為感光材料

底片依色彩上的區分有黑白軟片、彩色軟片、紅外線軟片。
彩色軟片又稱全色片,但又區分為正片與負片兩種,其中正片就是俗稱的幻燈片,而負片就是一般大眾最常買到用到的底片了。
正片在包裝上會註明chrome
負片在包裝上會註明color
彩色軟片依色溫區別有日光片與燈光片,其定義就如同數位相機中的色溫值定義
日光片在包裝上會註明Daylight
燈光片在包裝上會註明Tungsten

顯影前的軟片保存
一般儲存狀況 溫度低於攝氏25度,相對溼度30-60RH
長期儲存狀況 溫度低於攝氏10度,相對溼度30-50RH
已放入相機中的軟片應盡快拍攝完畢並送沖印司沖洗,若無法做到也應選擇低溫乾燥並遠離有害氣體的地方,千萬不可至於木頭櫃中,因為木頭家具中有接著劑與油漆,這類的物質會產生馬福林氣體的。
顯影後的軟片保存
一般儲存狀況 溫度低於攝氏25度,相對溼度30-60RH
長期儲存狀況 溫度低於攝氏10度,相對溼度30-50RH
應避免日光照射,與指紋油污灰塵,置於全暗處最佳,軟片中的色素會因經年累月的存放而造成不可逆的退色狀況

讓軟片耐久的條件
1. 感光材料的耐久性
2. 整個沖印過程的完善處理
3. 和物理性與化學性等有害物質的隔離
顯影後的軟片有油污或指紋可用Edual Anti-stat Film cleaner作為清潔之用
剛沖印好的軟片塗上Edual Permatilm以防止指紋或油污的沾印
耐久的保存可用聚丙烯或聚乙烯的保存袋 並至於鐵櫃中

2007年8月29日 星期三

轉載-针孔相机能准确地抓住感觉——荷兰摄影家贝丝妮·德·福雷斯特





贝丝妮·德·福雷斯特1966年出生在荷兰。早在荷兰乌得勒支市艺术学校学习期间,贝丝妮就钟爱装置设计,后来这些创意在她的摄影作品里一一亮相。 她的目标是创建一个“真实”得能让人漫步其中的幻想世界。她认为,普通相机没法实现的,针孔相机却能准确地抓住感觉。她的创作灵感来自一切能在手边找到的吸引她的素材,以及她潜意识里的童话情节。没有常规思维的限制,一切都充满着不可预测性,贝丝妮的作品传达着不止一个答案。 作为针孔摄影师,贝丝妮眼中的世界是“局部的”。她每天置身于针孔的包围中。在她的身边,有砖垛一样的糖果,而“大树”则是鸡爪子,如此等等。 贝丝妮喜欢以照片营造浓浓的童话氛围,她会以近距离拍摄出不同寻常的逼真,给静止的材料赋予生命,而活生生的东西反倒会从常态中走出,完全变成了静物。贝丝妮的多数作品都是搭建的模型,譬如她用融化后的白蜡筑成冰雪王宫,花花绿绿的糖果搭起彩色的玩具房———她拍摄的青蛙王子的城堡就是用数以千计的糖果搭的。金属、彩色玻璃、棉花球、芦笋、覆盆子、树枝、树叶……就是这些东西,在照片的奇幻世界里你还能认出来吗?里面的“居民”却惬意自如,青蛙王子、鸭子、蝴蝶、黄蜂、鱼、海马、虾,哪怕是鸡爪子,都和景物融为一体,并讲述它们自己的故事。为了制造气氛,贝丝妮经常使用镜子,但麻烦的是,相机会反射到镜子里出现在画面中。于是,她索性把相机作为装置中合理的一个部分,也许观众不接受,但于画面还算个有效的补充。 关于针孔摄影,贝丝妮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她说:“用针孔拍照时,装置原形往往没有大小合适的盒子。因此,拍摄前,你先要找一个理想的针孔相机,盒子、空铁罐都行,没有镜头,光线只从针尖般的小孔内投射到胶片上,所有的东西就都收入你的相机了。” 贝丝妮的第一部针孔相机是火柴盒做的,她用它拍了一张黑白照片,装置就是一座小小的玻璃房子。这就是她钟爱针孔摄影的原因之一,她能够根据自己所需,任意制作相机。现在她更多的是在普通相机的基础上进行改良,为了更方便装胶卷,她去掉镜头和快门,插入正中带小孔的金属薄片。还有个特殊的地方是她的相机没有按钮,卸掉镜头盖让光线进入就可以进行拍摄。她的拍摄时间要比用普通相机拍摄的时间长,通常一张照片要10分钟左右。如果在白天,而且外部光线充足,费时会短些,但也需要好几秒钟。 完美的针孔决定照片的锐度,所以圆孔必须是光滑而规矩的。贝丝妮制作针孔时,先把针固定在铜片上,打出小孔后再用细砂纸打磨,最后还要用显微镜来检验。她说:“针孔摄影常常制造出令人惊艳的效果,更为创意与实验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她以此为乐。

2007年8月26日 星期日

全世界最便宜的入射式測光錶


這就是我見過最便宜的測光錶了.是中國製的.可測連續光源.現在年輕的影友可能看不懂上面的刻度吧.其實很簡單.裝上電池後先設定ISO值.然後手伸出去按下測量按鍵.然後依顯示的EV值去旋轉刻度表.最後答案就出來了.

一般的拍攝情況是用不上的.要是相機中測光錶不靈光.或是想要有更精確的測光值就需要他了.

2007年8月25日 星期六

變色的NIKON F

相信這是原廠沒有的顏色. 用的是德國杜邦塑酯烤漆.

這台機身是由尼康屋那裡得到的.原本在這機身上有上個主人所刻的英文名字.經過我的鈑金之後已經補平了.而且也換色了.這個墨綠色好看嗎.

超好用的TOKINA AF-24-40MMF/2.8




這隻鏡頭其實是器材行裡的庫存貨.是以新台幣7000元的代價買來的.這顆24-40MM是我最常用的.無論是拍小孩.拍風景.拍結婚.都非常合適.這是我最常用的鏡頭.只要拍東西就一定帶著它.通常我是將它裝在F2A機身上使用的.必要時加個METZ 40就很猛了.無往不利.所向無敵啊.

其實這顆鏡頭有點重.沒辦法大光圈嘛.前些時候向代理商買了一個專用的遮光罩.算是配齊了.這鏡頭在逆光時色彩較差.但還能接受啦.

經過這麼多年來的經驗.一顆廣角變焦遠比望遠變焦來的好用.因為你總不能每一張都是特寫吧.

多年戰將SIGMA AF70-210MMF2.8 APO


這支鏡頭大約是在1993年買的吧.當時售價18500元新台幣.是一隻3倍變焦的大光圈鏡頭.在94年的*CAPA西平英生鏡頭年鑑*中.各項評比均比原廠的AF80-200mmF2.8ED還高.既然專家都這麼說了.就更堅定了我將他敗下去的決心.

使用了這麼多年.我只能夠說它*鞠躬盡瘁*了.廠商標榜有APO的性能.由於我的眼睛不是光學儀器.無法辨別出APO的效果.但在一次的空中攝影任務中.卻是表現的淋漓盡致.作品放大到20吋效果依然出色.畫面邊緣與中心一樣銳利清晰.說說它的缺點吧有兩個.第一個就是對焦速度.速度當然不及10年後的AF-S.如果你是做為一般用途的話他是夠了.若是拍攝高速移動物體.我寧願手動對焦.另外一個缺點就是外殼亞黑色的塗料太脆弱了.經不起經年累月的磨損.已是刮痕累累.

之前說到它*鞠躬盡瘁*接下來她就是*死而復生了*
記得有一次在搬運的時候.不小心於半個人高的座椅上掉落了.結果*她脫腸了*就是接環與鏡桶分離了.連同一些傳動零件也跑出來了.當場我的心就像碎了一像.事後送修還好救回了一命.經過檢查鏡片沒有移位.結構也正常.花個3000元修好了.真是他命大.我運氣好啊.

現在這顆鏡頭我是很少用了.大部分的時間他都在防潮櫃裡休息.

夢寐以求的MD-2




多年來一直想買MD-2.都因價格過於昂貴而作罷

結果在.2005年的3月於專題採訪中結識了尼康屋的老闆.在相談甚歡中的氣份中.從老闆那裏接手了一台MD-2馬達加MB-1電池座.哈哈.我的多年心願得以如願.高興了好幾個月.

說說這MD-2吧.這個馬達加上電池座並且安上10顆3號電池.竟然有xxxx公克.比機身還重.夠份量吧.當馬達安裝在機身上後.我的F2彷彿就像無敵鐵金剛一般.神勇威猛.看起來絕對帥氣.這個馬達吃了10顆電池.方能發揮每秒6張的功力.這個過片聲響絕對是經典.感受那種紮實的觸感與極為有力的過片聲.是別的相機所沒有的.


一台不起眼的NIKON N2000

NIKON N2000就是F-301啦.

這款機身我是以新台幣3000元購入的.有九成八新.你相信嗎.

這台機身非常的輕巧.有自動曝光.自動捲片.扣除沒有自動倒帶之外其他的都有了.就功能性來說比同期的F3更優.所以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有許多職業人像攝影師會選擇F-301.作為工作機或後備機之用.在我是拍地過程中.一切皆柔順.它的過片聲算是柔和的.曝光也準確.唯一的缺點就是機身手柄輕薄.對於手大的用家會有些不適應.所謂針無兩頭利嘛.

收藏NIKKORMAT 系列

NIKKORMAT是尼康公司作為中階像機的一個副品牌.其用意就是要與NIKON的專業版相機做區別.雖然是一個副品牌.但做工與用料階是一流.機身結構是F與F2的綜合版.拿在手上相當有份量.

現在手中的就是FS與ELW兩款.這兩款機身都是NIKKORMAT中最罕見的.
FS算是NIKKORMAT的元老.生產年份為1965-1967年.它無測光功能.無光圈連動顯示.也不能加裝馬達.是最陽春的版本.也是產量最少的.根據原廠資料顯示.產量少於1萬5千台.如此稀少.中古品也就水漲船高了.一個品項優良的至少也要1萬台幣.其實這種相機.以前大多是在影棚作業的.

ELW是MIKKORMAT商標中唯一能裝馬達捲片器的.而且只生產黑色機身.產於1976-1978年.產量為8萬5千台.裝配有老式測光體的光圈先決相機.並能搭配每秒一張的舵輪式馬達捲片器.這寬相機的優點就是有光圈先決與自動過片.但這兩項優點中也隱藏著2個大缺點.其中CDS的光敏電阻有很強的記憶性.會影響測光的準確度.而舵輪式的馬達片器也有先天速度上的限制.若是連按快門.馬達捲片器的舵輪就會滑牙.到時候就要拆解維修了.雖然自己能排除但非常麻煩.

做為一個副品牌.它的效益更勝過主品牌.現在若是收購MIKKORMAT是非常好的時機.相信過一段時間這些品項好的NIKKORMAT.定能有所增值.幅度應該在百分之10-20之間.

第二台機身Nikon F4S

這是在1992的時候買的.是日本較先進的相機之一.當時的價格為新台幣35500未含稅.說真的有點貴.但值得.這台相機雖然是橡皮與塑料做為外殼.但絕對堅固.紮實與耐用.我是搭配使用MB-21型的電池座.雖然不是MB-23型.但抗寒冷也是一流的.根據我的經驗在無刻意防寒於零下17度也依然能供電.操作依然正常.只是電池效率差了些.但絕不會斷電或當機.我想現在的電子機身很少能做到如此要求吧.

自動對焦不是他的強項.但別的相機若沒了自動對焦就如同殘廢一般.然而F4不同.因為設計的出發點不同.自動對焦只是它的輔助功能.就算是沒了自動對焦.他依然是一台集強大功能的手動對焦相機.足以讓您完成各項攝影任務.

電子相機都有一個共通的毛病.那就是電子零件老化.F4也一樣.我這台明顯的發現自動對焦變慢了.使用長焦距的鏡頭最為明顯.甚至還會發生跑焦的現象.看樣子相機也老花眼了.本來想送修的.但思考了一陣子決定不修了.原因就是電子的零件都有一個額定壽命.就算現在修了.也難保以後不會有其他的問題發生.若是依靠F4的自動對焦.到不如去買一台F100或F5都行.

我最喜歡F4的精確測光與連拍部分.他的點測光是我最愛用的.而矩陣測光就如同打了預防針一樣.不會有誤.他的連拍部分現在看來或許不夠快.但對我來說夠了.依我的拍攝需要每秒兩張就已經很多了.在絕大多數得時候只需要單張拍攝而已.高速連拍對我來說沒多大的意義.
在這功能強大的機身中我自認為只用上了百分之60的功能.其餘的百分之40的功能只是拿著爽罷了.

2007年8月24日 星期五

第一台相機 Nikon F2A+50mmF1.2


這就是我的第一台相機.是爸爸送的.或許跟許多人一樣都是由家裡長輩手中得到人生的第一台相機.既然是長輩送的.就更應該將他完整的保存下去.這無關物品的價值.一輩贈一輩.我將他傳承下去.

根據機身編號顯示.這台F2是1977年制的.算是上個世紀的經典機種.是許多職業攝影師手中的利器.堪稱是*無敵鐵金剛*-也是我20年來使用最頻繁的機身了.只要有攝影任務我一定帶著它.影棚人像到冰天雪地無往不利.
光是在我手中這台機身至少拍過600卷的底片.在1992年的時候將曾送至台灣代理商做徹底的保養.花費不大.但能讓一台老機器回春.相機就是這樣你善待它.他就隨時為你賣命.決不讓你失望.
機器老了.在1991年的時候.這台機身唯一的電子迴路*測光錶*不準了.經過兩次的維修.也無力回天.測光錶老化了.換個角度看.沒有測光錶也造了我估算曝光值的功力.說穿了.都是經驗值.

這顆50mmF/1.2也算是無敵鐵金剛了.曾重摔多次.送洗兩次.也無所它的功用.
有人說這顆鏡頭不好.是的他的確不夠好.F1.2的特大光圈值.也讓解像力有所下降.但我認為拿來拍人是蠻好的.風光也行.還有高度的透光性.算是值回票價了.現在這顆1.2的標準鏡全新的價格比8年前多了整整1萬台幣.真是水漲船高啊.